在中国的刑事司法体系中,被批捕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申请取保候审。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法赋予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的一种权利,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,同时也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,如辩护权、人身自由等。
当一个人被批捕后,通常是因为侦查机关认为其涉嫌的犯罪行为严重,可能逃避侦查或者对社会造成进一步的危害。然而,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,只要符合法定的取保候审条件,仍有申请的可能性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六十五条规定,对于可能判处管制、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,或者患有严重疾病、生活不能自理,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,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,可以依法申请取保候审。
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,能够确保其不逃避侦查,不妨碍诉讼活动正常进行,且没有再犯罪的危险,经审查符合条件的,也有可能被批准取保候审。当然,具体能否获得取保候审,还需由公安机关、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来决定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取保候审并非一劳永逸的释放,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必须遵守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,如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地、不得干扰证人作证等。一旦违反这些规定,可能会被撤销取保候审,甚至重新收监。
总的来说,尽管被批捕后的取保候审难度较大,但并不意味着绝对不可能。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,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及其家属有权依法申请,同时这也体现了我国司法制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性。然而,任何程序的执行都应基于法律的严谨和公正,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合法性和公平性。